CBA俱乐部大量引进外籍球员的现象,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国内选手已经难以胜任比赛了。
八月份公开的广东省聘请两名外援的安排,还有辽宁省签约一名身高较矮的183厘米扣篮选手,都在证明这一困境的存在。
朱芳雨取得场均20分、5个篮板和5次助攻的优异表现,同时压制了拥有NBA背景的奎因,山东队则续约了虽然不擅长三分投射但场均仍能贡献20分和8个篮板的克里斯,这些决策仿佛在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修补——虽然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终究还是屈服于战绩的考量。
看看广东这波操作就够魔幻。
球队先后引进了威姆斯和马尚这样的杰出外援,又通过新秀合同交易来了麦考尔这位老将,这已经是第五次采用"老将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奎因在NBA每场仅得4.9分,但在CBA却备受青睐,而国内球员得分榜前二十的席位中,外援占据了十五个。辽宁队另有妙招,寻得一名身高比赵继伟低三厘米的美国后卫,明面上意图复制费尔德的成功故事,暗地里却显露出对郭艾伦身体问题的深切担忧。

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上个赛季CBA联赛中,本土球员能够每场拿下超过十五个分数的仅有七位,而外籍球员的数量却高达四十二位。山西队签约的波多黎各中锋康迪特,在西班牙联赛的每场平均得分仅为七个,不过他在世界杯赛事中对抗中国男队时,却能够贡献十五个以上的得分和十个以上的篮板。这种"在国际赛场表现优异,在国内联赛表现平平"的反常情况,使得各支球队更倾向于选择在国际比赛中有过实战经验的外籍球员,而不是冒险使用自家培养的新星。
研究下日本B联赛的做法或许能让人思路开阔些。他们严控外援使用时长,每节仅允许一名外援参赛,这种做法意外造就了河村勇辉之类的本土最佳球员。相比之下CBA的四节四外援规则基本上没有起到作用,关键时刻球权总掌握在外员手中。山东选择续签克里斯就是一个例证——虽然他的三分球能力较弱,但至少能维持基本水平,总比让陶汉林连续征战48分钟要好。
最担忧的是陷入不良循环球迷网,实力强劲的队伍投入重金购买即战力外援以争夺冠军,实力较弱的队伍寻找高性价比外援来确保季后赛资格,青少年培养完全被闲置不用。过去北京首钢依靠马布里实现逆转的情景,如今需要外援场均贡献35分以上才能重现。有消息称某北方球队的青少年培养负责人酒后坦言,"现在孩子们训练得再出色,上场也仅是给外援当陪练,还有谁愿意专心致志地磨练技术呢?"
实际上姚明以前推动工资上限制度是为了控制局面,但各支球队在执行层面总有办法应对。广东省这次采用的优先签约权操作方式,完全是NBA那种先签后换模式的仿制版本。当俱乐部主管们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钻研外援制度空子方面,又有谁还记着五年前那份《中国篮球发展整体规划》中"到2025年本土球员要成为联赛主体"的誓言呢
目睹杜锋再度组建新外援阵容力争冠军,不禁回想起他三年前的言论:"当前我们这些教练最擅长的任务,是为外援制定战术方案。"这番话令人感慨,然而审视刚签约的杰隆-布朗,身高达到183公分却能在土耳其联赛实施暴扣,国内身高相仿的球员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俱乐部把解决困难的期待完全寄托在引进外援上,也许应该有人思考一下:我们本队的球员,究竟是在训练方法上存在不足,还是在内部竞争氛围不够?
vs
墨尔本联
vs
墨尔本联
vs
柬埔寨U17
vs
匈牙利U18
vs
匈牙利U18
vs
北京
vs
中国澳门
vs
北京全运男篮
vs
澳门全运男篮
vs
墨菲
vs
马奎尔
vs
希金斯
vs
舒尔第
vs
浙江U20
vs
凯斯
vs
阿尼西莫娃
vs
盖拉竞技女足
vs
阿尔巴鲁利亚女足
vs
曼谷老虎
vs
阿尔巴鲁利亚女足